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至1893年张之洞创立的自强学堂“格致门”, 1928年成立武汉大学物理系,1999年改建为学院。著名物理学家査谦、潘祖武、桂质廷、李国鼎、周如松、熊吟涛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学院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授51人,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34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名,珞珈学者特聘教授5名,珞珈学者讲座教授1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多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创新团队1个。
学院下设物理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材料科学与技术系、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涵盖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拥有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雷达与无线通信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光谱与成像仪器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和电子显微镜中心、物理学国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湖北黄陂大气遥感和浙江舟山海态物理两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站等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有凝聚态物理和无线电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两个湖北省优势学科,物理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3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还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单位。
2005年以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0项,其中国家“973”子课题9项,“863”科技攻关项目3项,科技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项(重点3项、杰青1项、中港联合基金2项),国防重点项目4项;在sci源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phys. rev. lett.、nano. lett.、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ppl. phys. lett.、phys. rev.系列等高水平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0多项。同时,学术成果也获得了重要奖项,如王仁卉教授主持的“固体材料超微结构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获得2005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刘正猷教授主持的“人工结构中的波及相关奇异性质研究”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流动站设立以来,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8人,已出站36人,出站博士后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科研骨干,多人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学院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已成为我国教育、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物理学流动站联系方式
负责人:刘 昌,电话:68752989-8330,e-mail:chang.liu@whu.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流动站联系方式